投資觀點

PGIM觀點

2023/12/20

保德信大趨勢報告 - 勞動力市場的變革(上)

疫情造成了許多悲劇性後果,包括使勞動力市場陷入動盪。僅僅幾周時間,全球數億工人就經歷了收入減少或完全喪失收入來源。

這場突如其來的危機掩蓋了四個已經發生的長期結構性變化,而這些變革最終將對重塑全球勞動力市場和經濟的格局產生更大的影響。

強大的人口趨勢將為勞動力市場創造一個全新的、高度分化的區域地圖

  • 眾所周知,北美和歐洲工作力正在迅速老齡化,且整體呈下降趨勢。但在這些市場中,公司的「雙重老齡化」問題卻鮮為人知,本質上是由於年齡較大、較穩定的員工和經營時間較長的公司的共同作用,抑制了新企業的成立、創業與創新,同時提高了大型公司的集中性。
     
  • 東亞和南美,人口紅利到人口累贅的過渡將給經濟成長和財政預算帶來壓力。 最明顯的逆轉將發生在中國,預計從現在到2050年,中國的適齡工作人口將會減少2億多人,相當於美國目前全部勞動力的規模。
     
  • 相比之下,南亞和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的工作力規模將大幅上升。然而,在許多這樣的國家,任何潛在的人口紅利都承受著不健全的制度、不完善的商業環境、匱乏的人力資本和氣候災害的威脅。

工作力供需的結構性錯配已經十分嚴重,而且可能還在加速

未來,人口結構的變化、新技術範式的出現及在岸業務的再次興起,正在共同作用形成一個結構性勞動力市場錯配可能加劇的環境。

以下兩種勞動力市場錯配的情況尤為突出:

  1. 澳洲對水管工人的持續需求、歐洲對可再生能源工人的持續需求,以及中國的青年失業率,都是教育錯配的案例。據估計,全球有近10億勞工的工作與其教育水準不相符。
     
  2. 在德國,有超過30萬個護士職位空缺,而在巴西,每10個護士中就有1個失業。這是地理上錯配的一個明顯例子,即工作力需求和供應都存在,但卻分散在遙遠的地點。國家內部的地理錯配同樣令人擔憂。在20世紀80年代,近三分之一的美國勞工為了工作而搬遷,如今這一數字已下降到5%左右。

技術與勞動力之間的複雜關係正在進入新階段

對投資者而言,重要的是要拋開英雄與反派的觀點,關注人工智慧與就業之間相互作用的三個關鍵方面:

  1. “無重量”公司的崛起導致了工作和工資的兩極分化。也就是說,技術、金融和科學等精細領域正在創造高薪職缺,同時食品加工、物流和個人護理等領域正在創造低技能、低薪酬的工作職缺。
     
  2. 雖然媒體一再報導新技術會取代工作令人十分擔憂,但歷史證據表明,這些擔憂可能有些被誇大了。事實上,新技術傾向於取代任務和改變工作,而不是取代人力
     
  3. 下一波技術浪潮(即人工智慧) 使自動化遠遠超出製造業領域,正在顛覆法律、金融、醫療和教育等服務產業。

投資人低估了全球化放緩的三個方面:

全球勞動力市場正處於一個關鍵轉捩點,全球化的「黃金時代」帶來了興盛的製造業外包、飆升的國際貿易量和錯綜複雜的跨國供應鏈,在經歷20世紀90年代和21世紀初幾十年的輝煌之後,這個時代正在走向沒落。

這其中有幾個方面對投資人而言尤為重要:

  • 儘管存在民粹主義說法,但勞工跨國流動所受到的影響,沒有供應鏈和全球貿易那麼大
     
  • 後疫情時代的供應鏈將導致產生新的工作力需求模式,可能加劇勞動力市場錯配。 疫情導致全球供應鏈呈現出如下趨勢:(i)更有韌性、更為多元化的跨區域供應鏈;(ii)由於經濟邏輯的變化或政府干預,一些“迴流”的供應鏈回歸本土市場。
     
  • 在經歷了資本回報率不斷上升的時代之後,在一些國家(尤其是美國)勞動力議價能力可能重新提高。在許多經濟體其適齡工作人口減少的背景下,這一情形可以從美國和歐洲製造業和服務業發生的越來越多的罷工和勞資談判中窺見初步跡象。

對投資者而言,重塑全球勞動力市場格局的因素將影響工資、生產率、經濟成長、失業率、通膨和財政赤字,從而在產業和國家中區分出新的贏家和輸家。

PGIMSITE20231296


上一篇 上一篇 下一篇 下一篇

立即交易

線上預約開戶

基金淨值

訂閱電子報

行事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