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觀點
投資觀點
2023/09/26
AI的這波浪潮,不僅僅是帶動科技業蓬勃發展,醫療界也開始利用AI的演算法及數據分析,研發更便利的雲端醫療服務平台以及更進化的手術機器人等等新應用,來創造更精準醫療的服務。
過往醫療人員可能會因疲勞而產生錯誤判斷,或是無法及時診斷出的早期輕微病症,如今都可以透過AI甚至是機器人等高科技設備的輔助,讓醫師可以精確的對症下藥,讓病患得以及早接受治療。
隨著醫療科技日新月異,機器人輔助手術是一項突破性的醫療技術,醫療手術除了考驗醫療人員的知識判斷與應變能力外,更大的挑戰就是體力,一般傳統手術較為耗時,特別是大手術的時間動輒數小時甚至10多小時,可能造成醫師更大的壓力或疲勞感,透過手術機器人的輔助,可以幫助醫師整合大量資料和精密影像,縮短執刀時間、降低手術風險,讓手術能更加順利。
以攝護腺癌為例,傳統開腹手術的傷口會留下長度約15公分的永久性疤痕;若採腹腔鏡(內視鏡的一種)手術或機器人輔助手術,傷口約為5~6個小洞,每個傷口約為0.5公分、0.8公分、1公分不等,醫師只要透過這些微小的孔洞,即可進行手術。
機器人輔助手術與傳統內視鏡微創手術最大的差別,在於內視鏡看的體內是2D平面的影像,手術器械角度也有所受限;而機器人輔助手術具有3D立體影像傳導,透過AI技術又可同步模擬外科醫師手、腕、指等動作,能更精準並降低誤差的完成手術,因此也被稱為進階版的腹腔鏡手術。
資料來源:臺大醫院機器人手術小組,2023/06
資料來源:臺大醫院機器人手術小組,2023/06;元氣網,2022/01;今周刊,2020/07;Intuitive Surgical, Inc.,2022/06,保德信整理。
新冠肺炎疫情導致許多非緊急手術被迫延期,隨著全球疫情趨緩,這些遞延的手術開始恢復進行,也帶動手術機器人的需求量激增。
根據研究機構GII預估,2022年全球手術機器人市場規模達102.1億美元,預計2030年將達318.7億美元,年複合成長率約15.29%;Global Data也預估全球使用機器人手術進行的手術數量在2021年至2030年期間將以7.9%的年複合成長率增長,預計到2030年全球手術量將超過650萬例。
目前全球機器人輔助手術技術的先驅是美國醫療器材商Intuitive Surgical(直覺外科),其開發的「達文西手術系統」為美國FDA首先批准的輔助型機器人系統,能協助醫師降低手術風險,也是精準醫療、醫療機械化與自動發展上的重要的里程碑。
專精於脊柱醫療設備的Globus Medical,則是推出具備完整導航功能的ExcelsiusGPS機械臂,可幫助醫師在執行脊柱外科手術時,更精確地定位及放置肌肉骨骼植入物至患者體內。
膝關節手術方面,Zimmer Biomet的ROSA Knee機器人結合智能運算、3D立體解剖影像、全時定位追蹤導航技術,可協助醫師為病患量身訂製手術計畫,並在膝關節植入時更精準的定位,且更有效控制誤差。同時,Zimmer還與Apple公司合作開發了應用程式,提供醫療決策資訊,並進一步加強患者與外科醫師之間的溝通。
AI的出現並不會取代人類,也不會因此讓醫師這個職業消失,AI是與人類合作,創造精準醫療的最大可能性,協助醫師開創更低的風險,以精準、靈活、大數據,為醫療界開啟安全且高效的手術新篇章。
PGIMSITE202309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