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觀點
投資觀點
2025/05/08
美國關稅重拳打向全球化分工,美國總統川普除了提高對鋼鐵、鋁、汽車以及不符合北美貿易協定(USMCA)的加拿大和墨西哥進口商品的關稅之外,於4月初重磅宣布對所有進口商品徵收至少10%的普遍關稅,並對多個貿易逆差國實施最高達50%的對等關稅,但隨後又於4月9日豁免半導體、製藥、銅、木材相關製品、美國稀缺礦物能源之關稅,同時將中國的對等關稅稅率提高到125%;而4月11日美國海關及邊境局(CBP)則宣布PC、手機、半導體等電子產品納入對等關稅豁免範圍內,但仍需繳交10%基本關稅。(資料來源:Goldman Sachs Global Investment Research,2025/04/15)
依據美國經濟諮商會研究顯示,關稅政策預計將為聯邦政府帶來約4,600億美元的收入,但不足以彌補經濟損失,並可能導通膨上揚。(資料來源:The Conference Board estimates using the Oxford Economics model,2025/04)
但綜觀來看,關稅影響尚未顯現於實體經濟中,3月美國零售銷售月增率達1.4%,創下逾兩年來最大單月增幅,主要原因是消費者為避開新關稅提前購買汽車及各類商品,帶動3月汽車銷售成長5.3%,為2023年1月以來最大單月漲幅。另外,美國3月份就業報告表現穩健,首次申請失業救濟人數仍然較低,幾乎未見私營部門進行大規模裁員,後續須觀察在極度不確定的商業環境下,招聘人數是否進一步受到壓抑而下降。(資料來源:US Census Bureau,2025/04/16)
為了因應川普關稅帶來的影響,美國聯準會採不變應萬變,4月中旬聯準會主席鮑威爾發表講話表示,美國就業市場處於平衡,經濟狀況穩定但存在不確定性,主要來自於美國新任政府正在不同領域實行重大政策變革。目前宣布的關稅增加幅度高於預期,使得通膨預期指標上升,不過,聯準會仍需要觀察關稅傳導於價格的時間,再考慮調整政策立場;根據4月16日的 FedWatch顯示,聯準會今年6月降息1碼機率接近7成,今年降息次數有機會來到3次。(資料來源:芝商所FedWatch工具,2025/04/16)
面對關稅,台灣各產業目前的因應措施全面進化,自川普1.0中美貿易戰以來,台灣對中國投資金額逐年下降,至2024年,投審會核准對外投資合計485億美元,對中國投資占比僅7.5%,對美投資占比約37%,亞洲不含中國占比約31%。依目前情勢研判,台灣的資通訊與電子零組件受美關稅影響最大,且美國位居台灣出口市場第一名,包括半導體對美國出口74億美元、資訊硬體對美國出口514.94億美元、占比超過六成,另外網通產品對美國出口達43.5億美元,占近五成之多。(資料來源:MIC產業情報研究所、經濟部投審會,2025/04/14)
本次「川普2.0」,中美貿易戰持續升溫,保護主義興起,中美逐漸朝向供應鏈分化脫鉤,目前台灣累計對美國投資金額已經超過1,000億美元,創造約40萬個工作機會,因應美國對等關稅措施,除了晶圓代工龍頭加碼投資,其他電子、資通訊、石化及天然氣等也將成為下一波前進美投資重點產業。(資料來源:MIC產業情報研究所,2025/04/14)
就台股而言,這波拉回讓融資加速去槓桿,融資減幅高於大盤跌幅,顯示強制停損賣壓出籠加速股價進入超跌區,有利籌碼沉澱,累計4月1日至17日期間,台股融資餘額大減842.94億元,減幅高達28%,同期間加權指數跌幅約-6.55%。(資料來源:Bloomberg,2025/04)
整體來說,今年台股投資要把握危機入市,耐心等待市場消化關稅與政策不確定性,當股市拉回時,應優先布局財務體質強韌、產業龍頭績優股,特別是聚焦技術與產品具競爭力之產業與個股,或是具有強勁現金流收益率、營收和獲利正增長、有吸引力和低估值的優質指數成分股,不僅能增加資產防禦力,同時也可參與未來市場反轉時的股價成長潛力。(資料來源:保德信,2025/05)
PGIMSITE20250502